2023年11月23日,省宋庆龄基金会“美育公益课堂”第十讲在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开课。此次进校园的“美育公益课堂”有艺术鉴赏课——《艺术从生活中来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和非遗刺绣课——《广绣》两个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丰富精彩,受到港澳台侨学生以及外籍学生的热烈欢迎。省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美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思燕、副主任林朝晖,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执行校长封岩等参加活动。 在学校演讲厅,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朱永成,向在场一百多名师生讲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的发现、创造与传递。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的范畴很广,生活中处处都是艺术,而且艺术已经变得多元化,希望同学们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体验生活,去洞察世界。朱教授通过讲述八仙过海中何仙姑的自然美和铁拐李的残缺美等让同学们了解中国早期艺术美的表现方法,还通过《蝴蝶效应》等作品来讲述艺术的震撼以及他对艺术的追求和表达。朱教授还分享了他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他认为追求艺术、追求美的东西可以把生活中的艰难忘记,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惬意和宽阔。在提问环节,朱教授总结说,无论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还是人工智能(AI)制作的艺术,只要能打动心灵,引起共鸣的都是艺术。 在学校非遗课堂,25名学生在广绣传承人黎永冠老师的带领下, 学习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广绣。粤绣(广绣和潮绣)是产生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与苏绣(江苏)、湘绣(湖南)、蜀绣 (四川)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广绣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闻名于世。在课堂上,黎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广绣悠久的历史和常用的绣针、绣线、卷棚以及刺绣的流程,特别介绍了《百鸟争鸣》等作品的刺绣类型和表现技法,绣师会在绣制时,会根据设计意图及物像形状、质感和神态,巧妙地将各种针法互相配合和转换,以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在体验环节,黎老师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广绣制作。同学们兴致勃勃,特别是来自丹麦的10名交换生初次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广绣表现出极大热情。黎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多留意身边的传统文化、非遗作品,发现广绣的美、创造广绣的美、传递广绣的美! 最后,张思燕副主任对朱教授的讲座作了点评。她说,朱教授把生活中的各种美体现在一张画上,既有他的生活阅历,也有他的创造思维,这很好阐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不仅抒发自己的内心,还有记录生活、记录时代、记录历史的重要作用,同学们要在学习课本文化的同时,学会欣赏艺术、体验美学,锻炼自己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省宋庆龄基金会坚持不懈举办“美育公益课堂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同学们的审美判断力,培育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