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24日,省宋庆龄基金会“美育公益课堂”走进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此次“美育公益课堂”有林淑然老师的美术鉴赏课——《提高审美力,点亮未来》和周颖老师的民间“非遗”文化分享课——《通草画绘画》两个专题讲座,讲座受到港澳台侨以及外籍学生的喜爱。省宋庆龄基金会名誉副主席、青少年美育委员会主任杨珍妮,省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二级巡视员肖彬,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运营助理校长林淑贞、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执行校长金礼贤等参加活动。
在学校演讲厅,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原常务副馆长、二级美术师林淑然老师聚焦“提升审美力”这一核心问题,讲述了审美力在当下及未来的重要价值。她指出,审美力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素养,更是未来社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与创造力的发挥。尤其在AI时代,人类不仅要自身具备高水平审美力,更肩负着训练AI审美的使命,让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才能创造出具有温度与内涵的成果。在国画品鉴环节,林老师结合她与方楚雄老师的艺术创作心得,以及赏析古今经典国画作品,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画作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形神兼备,超越表面的美”“以线造型、笔墨之美,简约中的丰富”“计白当黑,留白的智慧”“写意与抽象,想象力的翅膀”这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绘画是诗性绘画、审美绘画的特性,它不是现实的复制,而是超越现实,融入想象、情感和独特的个人审美的创造。林老师还指出,在艺术学习与探索中,既要保持童真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敢于突破思维局限,积极尝试艺术创作,又要不断学习、持续积累,在实践中打磨历练,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审美水平。
在学校非遗课堂,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非遗通草画高水平美育团队主讲师周颖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通草画——跨越文化的艺术瑰宝》的讲座。周老师通过“理论讲解+现场实操”的形式,不仅为学生梳理了通草画的历史脉络与技艺细节,更让这张承载海上丝路文明的“东方名片”,在沉浸式互动中实现新传承。作为清代专为西方市场打造的“外销画”,通草画不仅是热门商品,更成为西方社会观察中国风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不同于普通画作,通草画的独特性,体现在材质与技法的双重创新上。它的“纸”并非传统宣纸,而是由蓪脱木茎髓剖切制成;技法上,它既延续了中国工笔重彩的细腻笔触,又融入了西方透视法与光影处理技巧,堪称早期中西审美交融的典范之作。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动手创作十五运吉祥物的通草画小品,不仅掌握了基础绘制技巧,更真切触摸到通草画技艺中的细腻匠心,感受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量与力量。
最后,杨珍妮主任对授课老师们致以诚挚敬意,高度肯定了他们多年来深耕艺术领域的坚守,以及始终践行公益、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对社会的热忱,本身就是对“美”的生动诠释。她进一步分享对“美”的深刻理解:“美,源于行动的践行,更源于内心的澄澈”,并鼓励同学们以积极的态度追寻美、感悟美,在对美的探索与追求中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不断提升个人品格修养与人生境界,最终成长为心怀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人。

林淑然老师专题讲座《提高审美力,点亮未来》
周颖老师专题讲座《通草画绘画》
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