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 8月28日,广东省“关爱好人”基金成立现场,“好人”胡明裕、吴开右、古槐基、万香文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质朴的言语,真实的情感,让会场感动了。这是南粤最普通的一群人,却在最普通的位置上,书写出最不平凡的人生之歌。他们的名字,叫“广东好人”。
胡明裕 
他,病魔难撼警魂 见了他三次,每次都为他的气度折服。 他是58岁的胡明裕,广东韶关第三看守所民警。 2007年11月,他首次进行肿瘤手术,割掉了肝脏病变部分,出院后仅仅7天就主动回到了工作岗位。2008年4月,他又进行了第二次切除手术;一个月后,第三次手术,将肝左叶全部切除,胰腺、胃部分切除;2011年3月3日,他又进行了第四次手术,切除了胆囊和胰腺以及一部分胃。至此,他胸腹腔里除心脏以外的器官已部分或全部被切除。 死刑犯感激他的情义,临刑前自愿捐献眼角膜;想自杀的嫌疑人,经他开导放弃轻生……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 胡明裕与妻子阿珍的感情非常好,但妻子临终前的最后愿望,却是他永远的痛。 2006年12月8日,阿珍去世前4天,希望丈夫开车带她在马坝街上走一圈。然而,他当时正在值班,就在电话里轻声说:“好,等我下了夜班,我就带你去。”他挂掉电话,眼泪不住地往下流。 阿珍去世前一天,再次提出丈夫回家陪她一晚。那天,他也回来了。但没待多久,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然而,他万万没想到,与妻子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他的女儿对父亲的行为难以理解:“妈妈都这样了,你还只顾着工作,你对得起这个家吗?” 胡明裕没有解释。一个月后,女儿无意中看到了少年犯小钟写给父亲的信:“胡管教,为什么你不是我的爸爸,我能叫你一声爸爸吗?”女儿原谅了他。 胡明裕总说,“把没用的东西割掉,留下的就是有用的东西。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吴开右
 他,守护病妻13年 在吴开右身上,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不只是13年的不离不弃。 1999年1月13日,让家住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的吴开右一家永生难忘,一场车祸改变了幸福的模样。 车祸后,妻子姚伙兰昏睡了10天醒来,除了嘴会动,其他地方都动不了,瘫痪在床,至今13年。吴开右的两个孩子都在外打工,照料妻子和家务活全都压在了老吴身上。 “只要她还有一口气,哪怕我再苦再累,都会好好照顾她。” 记得妻子喜欢《大红枣儿甜又香》这首歌,听说音乐能帮助唤醒植物人,老吴挤出半个月生活费买了录音机播放音乐,“一颗枣儿一颗心,心心向着共产党……”天天放给妻子听。 老吴每天早上5时许起床,消毒护理仪器,清洁妻子口腔,用温水擦拭妻子身体,帮她做康复运动和全身按摩,然后准备早饭,将米粥和蔬菜汁用50毫升的针筒通过胃管注射到妻子胃里,吃、喝、拉、翻身、清洗,样样细心周到。晚上,老吴与子女一起轮流陪护妻子,每两三个小时就给她换一次尿布,跟她说话,一直忙到深夜,常常凌晨两点钟才睡。 见过姚伙兰的人都知道,她没有“植物人”的骨瘦如柴,皮肤也很好。整整13年,一个卧病在床的人,没有长过一次褥疮。 医院康复训练用的站床价格近万元,买不起,老吴就用床板、板凳等材料自制了半自动的站床。 一天,老吴放着妻子最爱听的音乐,弯下腰给妻子做身体按摩,脸上突然感到一阵熟悉的温度———姚伙兰举高了左手,正在抚摸丈夫的脸。老吴的眼泪夺眶而出,失声痛哭。
古槐基 
他,深山执教37载 “我走了,改变的是一个人的命运;我不走,就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教育是乡村的希望。孩子在,我就在。”古槐基说。 37年,古槐基一人坚守梅坪教学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古槐基所任教的教学点位于惠州市惠东县安墩镇最北部的梅坪村,背靠海拔1186米的乌禽嶂,十分偏僻。 这个教学点始建于1957年,地处偏远,环境恶劣,教师来一个走一个,更谈不上安心教学。1975年,从部队复员回乡的古槐基成了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他当起了梅坪教学点的教师。当时他与村长谈拢了:代教三年,等下一位老师来,就离开梅坪。 三年复三年,没想到一教就是37年。 教学点最初的教室是生产队一间简陋的瓦房粮仓,“一打开门,就能闻到一股霉味。”梅坪的学生数量并不稳定,多的时候20多名,少的时候只有几个,分为一、二、三年级。古槐基一人包揽了三个年级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的教学任务。孩子们的课外活动非常少,基本上都是捉迷藏、猜谜语、唱儿歌。于是古槐基便在教室黑板旁边,用红色粉笔写下了一首儿歌《一分钱》,三年来从未擦掉。 “我所教过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准确地把它唱完。我想通过教孩子们唱这首歌,告诉他们,即使捡到一分钱也应该交给警察叔叔,让孩子们明白拾金不昧的道理。” 学校门前有一条河,每逢下大雨河水上涨,古槐基就把学生一个个背过河送回家。 1998年,古槐基有了调到县城工作的机会。“我考虑了很久,如果自己走了有谁愿意来这山里教书?为了家乡的孩子,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古槐基平静地说。 37年来,古槐基教过数百名学生,从这里走出了5个大学生。 据说,有一名学生已经向古槐基承诺,他将接过古老师的教鞭,坚守深山。
万香文  她,用生命爱孩子 这是一位母亲。 28日,她在现场说:“我儿子有女朋友了!”这是一个先天聋儿的母亲,这还是一个自闭症儿童的母亲。 1985年,万香文生下了儿子。但是,万香文发现儿子居然没有右耳,更没有听力。“医生们告诉我,因为怀孕期间受到辐射,孩子是先天聋儿,没有治愈的希望。” 9个月时,儿子就会走路了,但2岁时,万香文却发现儿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总是不停地乱跑,经常走失。“我每次找到他抱着他痛哭,他没有任何反应,像不认识自己的妈妈一样,晚上自己在一个角落睡觉,想吃什么就抢,发脾气就摔东西。” 后来她才知道,儿子有自闭症。万香文辞去工作,决定自己挑起培养孩子的重担。 万香文和儿子面对面看口型,一个发音又一个发音、一个字又一个字,一天又一天,昼夜交替、寒来暑往,“奇迹出现了,儿子突然叫我一声妈,我惊呆了。” “我养过小鸡、卖过鸡蛋、在严冬街头的风雪中摆过地摊。没有人帮我,怕孩子乱跑,便用绳子将孩子拴在床头。有一次发现儿子被绳子缠住,差点勒死。我抱起儿子痛哭了一场,没有办法只好找一份能让我背孩子做的工作,挣的钱却仅够娘俩糊口。”万香文始终坚持着。 为了陪儿子读书,万香文在家中开办了一个专门招收残疾孩子的幼儿园,一边教着自己的儿子,一边教着入园的残儿。 2003年,儿子魏卓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并且绘画专业成绩位列全国考生的第一名。读大学期间,他还连续三年获得了美国慈善协会的奖学金。 2009年,万香文和大学毕业儿子南下珠海,在一位澳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在珠海开了一家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与儿子一道悉心培育着一群与魏卓当年一样的“星星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