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28日,省宋庆龄基金会“美育公益课堂”走进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第十七讲)和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第九讲)。此次进校园的“美育公益课堂”有美术鉴赏课——《“AI都来了,还看什么书?漫谈艺术阅读”》和民间“非遗”文化分享课——《匠心传承——墨锭描金》两个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丰富精彩,受到港澳台侨学生以及外籍学生的热烈欢迎。省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肖彬,省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美育委员会主任杨珍妮、副主任兼秘书长张思燕,省汇德慈善事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林朝晖,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教学总监杨丽红,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执行校长金礼贤等参加活动。 在学校演讲厅,广州大学副教授周鲒向在场一百多名师生漫谈艺术阅读。周教授从科技发展、文学、动漫等多维度展开,与同学们共探人工智能时代下艺术与阅读的深层价值,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人文思考的窗口。周老师表示,在AI技术席卷全球的当下,人类通过书籍和艺术感知细节、追问真相的独特性不可替代。他通过《纯真博物馆》中“4213个烟蒂”的意象,剖析文学如何以微小之物承载宏大情感;并引用《寻梦环游记》中“真正的死亡是遗忘”等哲思金句,呼吁同学们在阅读中直面生命的意义。周老师的讲座,将深奥的哲学命题融入生动的案例分析,让同学们在熟悉的动漫世界中找到了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全新视角,也点燃了他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热情。 在学校非遗课堂,非遗讲师莫嘉宁向在场50多名学生揭开了徽墨制作的神秘面纱,带领同学们体验墨锭描金这一传统非遗技艺。课堂以互动问答开场,莫老师通过视频生动地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种造型各异、彩绘斑斓的古墨,这些历经千年传承的工艺精品,不仅展现着古人超越时代的审美情操,更让同学们感受到AI无法替代人类审美判断。莫老师还向同学们分享了徽墨制作的全流程,让同学们了解到松烟墨需历经炼烟、雕墨模等七道工序。其中的描金是制墨过程中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利用毛笔、金银等色彩在黑色墨锭上勾勒出文字或绘画,这需要极其的细致与耐心。为了让同学们近距离体会这门匠艺,课堂特设仿制墨锭描金实践。同学们们执笔凝神,在玄色墨锭上细细点染,金银线条逐渐勾勒出图案纹样,使得沉寂的墨锭焕发出璀璨生机。通过此次非遗课堂,学生们除了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匠人的追求外,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如何将这种耗时费力、匠人凤毛麟角的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做到与现代商业社会相适应? 在最后的总结环节,杨珍妮主任对授课老师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历史、热爱研究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能够对身边的事物保持好奇和思考。生命就是好奇,只要活在世界上,就要充满好奇,充满对生活、对历史、对艺术、对人生的热爱。

周鲒老师在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做《“AI都来了,还看什么书?漫谈艺术阅读”》专题讲座

莫嘉宁老师在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做《匠心传承——墨锭描金》专题讲座

周鲒老师在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做《“AI都来了,还看什么书?漫谈艺术阅读”》专题讲座

莫嘉宁老师在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做《匠心传承——墨锭描金》专题讲座

肖彬秘书长、杨珍妮主任为授课老师颁发荣誉证书
|